凯恩利市场拓展部调醒结论—国内机床行业竞争格局的主要特征
机床工业的现代化水平和规模,是个国家工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机床行业的传统制造强国主要为德国、日本、美国、意大利等工业化发达国家。中国已成为机床制造大国。2009年在全球主要发达国家机床行业产值受金融危机影响出现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中国依旧保持了正增长,并且产值首先第壹次跃居全球第壹。2010年中国机床产值连续保持高速增长,在全球产值中占比达到31,保持全球第。2012年,机床产值连续保持全球第壹。中国是机床制造大国但不是机床强国,2010年,中国出口值占产值的比重仅为8.8,至2012年略有上升达到10,但仍远远低于世界机床制造强国60以上水平。同时从进口方面看,2010年中国机床进口达到94.2亿美元,位列全球第,超过后六位国家进口总和,机床进口率进口额/消费额为33.2012年,中国机床进口连续增
加,达到136.6亿美元,但增幅同比明显下降。
目前,国内金属成形机床行业呈现跨国公司、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相互竞争的格局,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第壹整个行业竞争格局分成三个层次。
第壹层次为跨国公司及外资企业,凭借其强盛的技术、规模、品牌优势,在高端市场占据地位;第二层次为包括发行人在内的把握肯定核心技术、具备较大规模和肯定品牌知名度的少数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中、高端市场具有竞争力;第三层次为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在低端市场开展竞争。
第二,国内企业规模整体偏小,行业集中度低。根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年鉴2013》,金属成形机床行业共有509家企业,其中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仅有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扬力集团有限公司和沃得精机中国有限公司三家。
第三,国内单个企业产品种类较少。金属成形机床包括液压机、机械压力机、锻造机及冲压机、弯曲、折叠、矫直及矫平机床、剪切机床、冲床以及其他金属成形机床。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国内金属成形机床企业主要消费两种产品。
机器人集现代制造技术、新型材料技术和信息控制技术为一体,是智能制造的代表性产品,其研发、制造、应用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引起了世界制造强国的高度重视。
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可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科技部将工业机器人列入了科技攻关计划,原机械工业部牵头组织了点焊、弧焊、喷漆、搬运等型号的工业机器人攻关,其他部委也积极立项支持,形成了中国工业机器人一次高潮。其后,主要是由于市场需求的原因,机器人自主研发和产业化经历了长期的停滞。
2010年以后,我国机器人装机容量逐年递增,开始面向机器人全产业链发展。
机器人产业发展包括研发试验、机器人本体和零部件产业化、系统集成技术、服务等,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我国机器人产业链的发展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整体来看,目前中国大部分机器人企业集中在集成领域,加工组装企业占多数。在核心及关键技术的原创性研究、高可靠性基础功能部件、系统工艺应用解决方案以及主机批量生产等方面,距发达国家还有相当的差距。关键部件方面,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及驱动器等关键部件大量依赖进口。虽然多年来国家对栈锝面也做了较大的投入支持,由于原来市场规模和产业化程度不高,不足以带动核心部件的发展,致使效果不理想。
由此可见,我国机器人技术实力不足制约了产业化规模,而规模较小也反过来制约了技术的发展,这些都影响了机器人产业化进程。若想提高国产机器人的市场竞
争力,一方面要扩大国产机器人产量,提高国内机器人企业的产能;另一方面,要推动国产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提高关键零部件生产能力,满足国产机器人产能扩张的需要。
近两年,国家对智能制造和机器人高度重视。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等多部门都在力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从顶层设计、财税金融、示范应用、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着手推进自主品牌机器人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愈来愈全面、细化。我国机器人产业路线图以及机器人产业“十三五”规划相关工作也在稳步推进。这对我国机器人企业突破技术瓶颈、提高产业化能力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目前对于我国机器人产业而言,已经不是重视或不重视的问题,而是以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产业,以什么样的思维来培育和有序发展这个产业的问题。对于机器人产业的市场需求、技术创新模式、资金支持方式等多方面问题,各地政府对该产业的扶持政策都有望走向细化。
推广高级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应具备哪些要素?(第壹篇)
近年来,中国机器人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并已成为全球机器人重要市场。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5.6万台,同比增长52%,再次成为全球大工业机器人市场。用户已从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为主,向内资企业、乃至中小企业发展。国内沿海工业发达地区不少企业产品用来出口,对产品质量要求高,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机器人代替产业工人。在珠三角地区,使用工业机器人的年均增长速度已达到30%,尤其在装配、点胶、搬运、焊接等领域,已经掀起了一股机器人使用热潮。
虽然自2013年中国已经是全球工业机器人大市场,但制造业工业机器人密度仍然很低,201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仅为30台/万名产业工人,不足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与工业自动化程度较高的韩国(437台/万名产业工人)、日本(323台/万名产业工人)和德国(282台/万名产业工人)相比差距更大。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仍有巨大潜力。
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在工业机器人应用方面一直处于落后地位。除汽车行业外,量大面广的一般制造业对机器人的应用基本上处于自发、分散或零散的状态。随着我国工厂自动化的发展,工业机器人在其它工业行业中也将得到快速推广,如电子、金属制品、橡胶塑料、食品、建材、民爆、航空、医药设备等行业。
工业机器人的应用程度是一个国家工业自动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应围绕加快我国智能制造的发展需求,协同机器人供需双方,一方面提高我国机器人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机器人标准化、模块化、系统化发展,降低使用成本,提升集成应用水平,从而扩大市场应用范围;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自主品牌机器人的应用试点,抓好一批效果突出、带动性强、关联度高的典型应用示范工程,以点带面推动运用工业机器人来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
姓名: | 温先生 ( 销售经理 ) |
手机: | 13929480028 |
业务 QQ: | 879153465 |
公司地址: | 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长安振安东路775号2232室 |
电话: | 0769-82826580 |
传真: | 0769-82826580 |